用数字化编码统一底层语言京东 打破物理与虚拟世界边界

今年1月上旬,国务院最新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强调,数据已经成为一项关键要素,贯穿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后的主线中,成为完善数字经济体系、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殊不知,这项“关键要素”其实在每个人的身边——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用的过程中都在使用这项要素,也都在产生这项要素。在数字化技术加持的消费零售世界中,这项关键要素的形态与作用最为明显。

现而今,正如首先要把亚马逊看作一家科技公司,其次才是一家电商公司。同样,京东首先是一家新型实体企业,其次才是已深深嵌入了数字化基因的零售公司。

正是因为基因里的数字化技术能力,在底层基础上对商品信息实现了数字化编码,让京东可以服务超五亿的C端消费者,以及近千万的活跃B端客户。

有了这些作为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编码,让京东得以在自己的零售平台上除了运营超千万自营商品SKU,还能运营来自为数众多的第三方卖家的商品。让京东的供应链连接起全国300多个城市中的数百万中小线下门店,以及超过180个产业带的制造工厂。

无论在物理世界还是虚拟世界,数字化编码让京东在“运营”、“连接”上都使用了同一套语言,从而打破了物理与虚拟的边界,消除了C端消费者、B端企业客户在零售生态中的边界感与跨边界时的摩擦感。

01

“上传”与“下达”统一语言,赋予三方降本增效

数字化编码在物理世界中的表现,就是条码(Barcode),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对应的代码组成的。而人们在超市购物时最常见的条码符号就是商品条码(GTIN)。

商品条码是商品在全球通行的唯一“身份证”和“国际通行证”,它所对应的13位数字代码是核心,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可以承载和索引商品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批号、物流等信息。

20220120020101.jpg

图:商品条码结构示意图

商品条码被广泛用于对零售商品、 储运包装商品、物流单元、参与方位置进行可视化标识。1974年,美国克罗格连锁超市的辛辛那提分店第一次使用这种条码来销售商品,最先让零售结算实现了自动化。以前用人工录入的方式进行结算时,通常需要10秒左右的时间,而扫描条码结算只需要2秒左右的时间。

在京东的零售生态中,数字化编码深入地更加底层。“主要是应用在商家发布商品的环节上。商家在京东发布新品时,填写和商品匹配的标准商品条码以后,系统就可以帮助商家自动补齐部分商品信息,实现发布商品效率和信息准确率翻番。”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零售平台生态部负责人孔祥莹如是说。

这种“应用”,目前向京东部分自营和第三方商家开放,覆盖的商品品类包括电脑办公、食品饮料、美妆护肤、个人护理、家用电器等。也正逐步开放给更多品类的商家。

在京东系统的后台,当商家在发布新品时填写和商品匹配的标准条码之后,系统就会自动地帮助商家填补商品的大部分信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商家上架商品的效率,也最大化地保证了商品信息的准确率。效率与准确率的提升与保证,在C端上为消费者做最终消费决策时提供关键了参考。

通过数字化编码,“可以让海量的商品基础信息都实现标准化、‘统一语言’,更方便我们去做全渠道、全场景的触达管理,以及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融合。”孔祥莹说。

在具体的业务场景中,这种统一化的“语言”就是一盒牛奶在基础层被数字化编码后的商品条码。条码被采集后进入系统中,在“上传”层面上,无论是京东线上自营,还是第三方商家,以及线下的基于地理区域的门店,都可以统一地用这种语言来共同调取条码所索引的所有商品信息,实现可视化的销售管理。

而在“下达”层面上,京东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无论是仓储管理,还是物流运输监控,也都可以使用这个条码,统一流程模式。这就大幅提升了仓储、物流的运转效率。

上传、下达都统一了语言,当京东上的产品和品牌数量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多元化的时候,京东就可以识别出标品和非标品,从而可以快速而准确地搭建出内部的标品库。

在标品库里,不同的商品,对应到各自不同的具体卖家,以及消费者对这件商品的消费行为,例如:比价、好评/差评、使用体验、售后服务反馈等。

最终的结果是,C端消费者在做最终消费决策时,不再是对价格敏感,而是更看重商品信息背后的厂家保证、质量保证、功能保证,以及服务保证。让消费者不必因为线上商城与线下门店这种物理场景的不同、价格的高低来决定是否购买,而是根据商品条码所索引的各种商品信息,来判断是否能真正能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最终决定是否购买。极大减少了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的时间成本与理解成本。

此时,价格虽然还是消费者做消费决策前的一个因素,但已经不再是最为至关重要的关节。

对于B端的商家而言,在以往的商品上架发布流程中,有很多商品信息字段需要商家手动去挨个填写,这一动作对于商品量级稍大的商家,在这个过程当中就需要比较多的时间以及人力成本去完成填写,而且,一不小心还可能填错商品信息、错放商品类目。填写完后,商家还要做好相应的检查校验,效率被极大降低了,整个商品上架的周期也被拉长的。统一语言后,这两大风险都被规避掉了。

而伴随着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这些价格非敏感型消费者的增多,京东后台丰富的智能化运营工具,会根据各个商品关联的消费者的选择和点击的效率,对商家进行流量的匹配分发。

换句话说,如果商家的商品信息更准确、更丰富,就能优先获得更精确的流量。但如果信息不准确,相应的就无从获取流量。

对于京东而言,这种统一化的语言不仅提升了选择商品、商家时的效率以及需求匹配的精准度,同时也避免了平台上一些商家的恶意竞争。最为关键的是,降低了由于商品信息错误导致消费者误购所触发的售后的比例。让售后服务这一通常滞后的措施,前置到营销环节、售卖环节,以及消费者最终决策购买的环节当中,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运营效率。

02

无摩擦购物的背后:互联互通、无缝嵌入

消费者享受到的线上线下无摩擦购物,得益于京东在底层基础上实现的数字化编码,而这背后是京东与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商品信息数据库(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通过与编码中心相关数据的打通,让我们形成了统一的商品运营管理规范,极大提高了我们在统一商品管理方面的效率。”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零售平台生态部负责人孔祥莹对亿邦动力说。

编码中心的服务能满足京东对标准数据的需求,对商品条码的需求,以及着力想为商家提供更多一体化服务的需求。

对于没有条码的商家,可以通过京东直接办理商品条码申请,完成商品上架。对于有条码的商家而言,可以在京东快速、准确的上架。

由于已经完成了互联互通,在后台实现了编码中心的办码流程无缝嵌入到京东体系,商家在京东就可以直接完成商品条码的办理,无需跳转页面。这也是因为京东上的商家已经完成了相应的合规资质审核,满足了编码中心的办码资质审核需求。

在京东的这种嵌入式发码模式,是编码中心与零售平台的首次尝试,可以更直接地让更多的中国中小型的商家实现数字化智慧零售。

商品数据的统一建设是供应链环节中非常重要的底层基础设施。与编码中心的合作,让京东为供应链各个环节都输送统一的商品底层数据,不仅加快推进了商品数字化进程,还能持续不断地帮助商家降本增效。

2020年,作为一家同时具备实体企业基因和属性、拥有数字技术和能力的新型实体企业京东阐释了面向未来十年的新一代基础设施——京东数智化社会供应链,即用数智化技术连接和优化社会生产、流通、服务的各个环节,降低社会成本、提高社会效率。而通过与编码中心在底层基础数据数字化编码的合作,就可以把更趋完善的商品数字化信息,上传下达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让效率变得更高。

京东与编码中心的合作,始于2015年。编码中心作为商品唯一标识管理的权威地位以及强大的商品信息数据库是促成合作的原因之一。

目前,编码中心的商品信息数据库存储了超过47万家商家用户、1.57亿种产品的数据信息,是国内唯一、全球最大的条码数据库。数据还在实时更新。数据库日均新增数据五万条,数据的完整性、时效性、准确性均领跑国际,成为引领全球其他国家及地区编码组织标准化数据库建设的“风向标”。

03

结束语

在线上与线下融合的大趋势下,商品信息的编码服务已经成为帮助消费者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购物的重要基础设施。

零售企业、品牌商家越早应用“编码服务”,就越早能在各类竞争中为自己筑牢自己的“护城河”。

这是因为编码服务统一了电商、商家、消费者之间的语言,可以让京东这样的零售企业能够打通供应链全链条,能够不断在后台里刻画出越来越清晰的消费者画像,进而更精准化地去匹配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的是比他自己更懂得他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查看原文链接,请点击此处















(编辑:黄雪松)